在正常時,由于血漿滲透壓和紅細胞的滲透壓相等,出入紅細胞的水量也相等,所以紅細胞的形態不發生改變,機能維持正常。如果把紅細胞放在高滲溶液 (濃度高于0.9%NaCl溶液) 中,則細胞內的水分外移,細胞表現皺縮; 如果把紅細胞放入低滲溶液(濃度低于0.9%NaCl溶液) 或蒸餾水中時,就會有過多水分進入細胞內,先使細胞由圓盤狀變成球形,然后紅細胞繼續膨脹,最后破裂,放出血紅蛋白。這種現象叫做溶血作用。
大部分皂甙都能破壞紅細胞,并有溶血作用。與紅細胞接觸時,皂甙與紅細胞壁上的膽固醇結合形成不溶性分子復合物,破壞紅細胞的正常通透性,增加紅細胞的滲透壓,進而破壞細胞膜,逃避紅細胞內的滲透壓。引起溶血。口服這類皂甙常出現黏膜刺激癥狀;肌肉注射,易引起組織壞死;用于靜脈,甚至因溶血和危及生命而使用。
認為皂甙是否具有溶血作用與糖原部分的結構有關,而溶血強度與糖部分有關,但未與糖連接的苷元不具有溶血作用。有的皂甙無溶血作用,如人參皂苷B和人參C皂苷 ,但人參皂苷A有抗溶血作用。
人參總皂苷(包括三種皂甙)均無溶血作用。皂甙的溶血作用也與濃度有關,濃度越高,溶血作用越強。溶血指數通常用來表示溶血的強度。溶血指數是指同一動物來源的紅細胞在一定條件下(等滲、緩沖及恒溫)完全溶血的最小濃度。
甘草酸和
薯蕷皂苷元的溶血指數分別為1:4000和1:400000。濃度越低,溶血作用越強。
除皂苷外,其他類化學成分如樹脂、脂肪酸、
揮發油也可能引起溶血;而
鞣質則通過凝集紅細胞而抑制溶血。因此,分析中藥溶血的原因時,除考慮取較純的皂苷進行試驗外,還可以結合膽固醇沉淀法。皂苷可與膽固醇生成難溶性的分子復合物,含有皂苷的提取物溶于少量乙醇后,向其中加人膽固醇的飽和乙醇溶液,即可產生不溶的復合物。至不再析出沉淀(混合后需稍加熱),濾過,沉淀用水、醇、乙醚依次洗滌除去
糖類、色素、油脂和游離的膽固醇后干燥,干燥物再用乙醚回流。由于復合物不穩定,膽固醇溶于乙醚,過濾即可得到較純的皂苷。若膽固醇沉淀后的濾液無溶血現象,而乙醚處理過的較純皂苷有溶血性,即表明該皂苷溶血。
像
麥冬皂苷也具有體外溶血作用,其溶血率隨皂苷濃度升高而增大;而在相同質量濃度時,其溶血率隨純度的增加而升高.
人參皂苷各單體中分別或兼具有溶血和抗溶血的特性,且溶血和抗溶血能力各不相同。結論原人參皂苷三醇型
人參皂苷Re、Rg1、20(R)-Rg2、20(S)-Rg2和Rh1都具有抗溶血作用,其中20(R)-Rg2、20(S)-Rg2和Rh1在較高濃度時還表現出溶血作用;原人參皂苷二醇型
人參皂苷Rb1、Rb2、Rc和Rd均表現出抗溶血作用,其中Rd還在濃度較高時表現出了溶血作用。
齊墩果酸型人參皂苷Ro在低濃度時卻不會出現溶血作用,反而會表現出一定的抗溶血性。
最后更新:2019-04-02